隔代教養是我國傳統的一種家庭教養方式,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,特別是在農村,生活節奏加快,生存競爭加劇,年輕的父母對教養子女能夠分出的時間和精力越來越少,隔代教養這種教養方式在家庭教養中所佔的比例也越來越大,選擇將孩子交由父母教養者越來越多,“隔代教養”已經成為我國目前不可忽視的一種社會現象。
老人帶孩子,一直備受爭議。
年輕人工作忙,尤其是在大城市,不少老人背井離鄉來幫子女帶孩子。
自家老人幫著帶孩子當然比交給保姆放心,但老人在餵養、護理和教育孩子上,又常常與子女發生矛盾,鬧得不愉快。
1.親切地說。
sponsored ads |
|
sponsored ads |
不論對父母還是公婆,年輕人都要心懷尊重與感恩。
俗話說“老馬識途”,老人的人生經驗總有值得學習的,需要尊重;辛勞了一輩子,晚年還要來幫著帶孩子,需要感激。
想給老人提建議,晚輩不妨先甜甜地叫聲“爸”、“媽”,或者送他們一些小禮物,再輕描淡寫地談事情。
老人往往不好意思反駁,覺得這些小事兒和晚輩的孝順比起來不算什麼,很容易接受和改變。
2.有重點地說。
sponsored ads |
|
sponsored ads |
朋友跟我抱怨說,女兒病了,請老媽來幫忙。
早上跟老媽囑咐得周到詳細,幾點吃藥、幾點喝果汁、幾點吃午飯……可晚上回家一看,老人給孩子吃錯了藥,果汁還剩了半瓶。
我告訴他,跟老人說話要有重點,否則老人會覺得繁瑣、記不住,甚至覺得自己不被信任而生氣。
叮囑老人,挑最重要的事說就可以了,比如一天三次吃藥,這樣老人就不會因為事雜而混亂了。
3.找“權威”說。
sponsored ads |
|
sponsored ads |
老一輩人往往相信“權威”。
這個“權威”可以是專家,也可以是書本或老人認為“權威”的人。
比如,老人一定要把食物嚼了餵孩子,兒女提意見,老人往往會反駁:“你小時候就是這麼被我拉扯大的。
”
此時,如果換成一個來家做客的護士朋友說句話,就可能讓老人改變觀點。
再如,女兒的話老媽可能聽不進去,可女婿來說,丈母娘就很容易接受。
sponsored ads |
|
sponsored ads |
小區裡其他家長的育兒經往往也能成為老人的“權威”。
究竟老人信哪一套,因人而異,還是看性格。
4.在適當場合說。
想對老人提意見,最好別當著孩子、家人、鄰居、醫生等的面。
老人往往很要面子,被當眾一說,會覺得很下不來台,不但不會改,還會更加固執。
sponsored ads |
|
sponsored ads |
老人特別高興時也不適合說,否則讓人掃興。
散步、睡前看電視時,成功說服老人的機率會比較高。
5.讓第三代說。
不少老人往往振振有詞,讓子女無可辯駁。
此時不妨先順著他的意思,等“謀劃”一番後,讓孫輩來說。
比如通常老人慣孩子,總帶他們去吃垃圾食品,兒女可以給孩子多講吃菜好的故事,如小白兔吃蘿蔔所以跑得快,山羊吃嫩草所以爬山高,大力水手吃菠菜所以有力氣……不露聲色地“策反”孩子,孩子也會主動要求吃“菜”,老人自然就“投降”了。
6.借自己的缺點說。
和老人在育兒觀念上有衝突,不妨反著說,即告訴老人如果不怎樣做,孩子就會變成她不希望看到的那樣。
對公婆可以用自己當反面教材;對老媽可以“犧牲”老公。
比如告訴婆婆:“我媽慣著我吃糖,所以現在牙齒老疼。
”
對老媽說:“你看孩子爸懶得啥也不幹,都是婆婆小時候給慣的。
”注意別反過來說,否則就如同指責老人在教育自己子女上很失敗。
假如上面幾招你都用遍了,老人還是不聽。
此時試著想想,老人的觀念或許並不是全無道理。
畢竟,在愛孩子這一點上,你們是完全一致的。